走進民權縣林七鄉焦莊村溫室大棚產業扶貧基地,只見村民們正忙著把剛摘下來的新鮮黃瓜分揀、裝箱。大棚內,幾位村民也忙得不亦樂乎,一邊給黃瓜授粉,一邊談笑風生。
“俺給黃瓜授粉一天能掙70塊錢,平常這里有啥活干啥活,有的時候除草、有的時候裝貨,反正比在家閑著強,畢竟是有年紀的人了,也不好找活,在這兒管吃管喝也輕松。”焦莊村72歲的村民賈蘭容告訴記者。
在數百畝的大棚地頭,一位滿腳都是泥土的小伙子正在和應約客商打電話,他就是村里的種植大戶張瑞旭,今年34歲。
2013年,張瑞旭在村里種了十二畝的黃瓜、西紅柿等蔬菜,嘗試著把傳統農作物種植向蔬菜種植的結構轉型。由于肯學習、能吃苦,他很快就掌握了種植技術,并喜獲豐收。看著自己的腰包漸漸鼓起來了,張瑞旭便想著帶領村民一起發家致富。
“俗話說,地能生金。我喜歡種地,原先村里就只有幾個大棚,現在你看看,大家都搞起了大棚種植。”張瑞旭說。
在張瑞旭的帶動和扶貧干部的幫助下,焦莊村以及周邊村莊共發展蔬菜大棚32個,占地面積110畝,按一個棚每年的效益3萬元到4萬元來算,一年收入就是100萬元左右。張瑞旭則成了村民們的技術指導員。
為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大棚種植效益,助力脫貧攻堅和促進鄉村振興,林七鄉組織當地主抓農業的負責人、扶貧辦工作人員、村級致富帶頭人等,先后到周口市太康縣紅運來辣椒加工廠、河北省衡水市金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省寧津縣金碩農業合作種植聯盟,借鑒學習外地的大棚建設、種植及深加工先進經驗。
如今,該鄉溫室大棚逐漸形成了規模,蔬菜種植農戶多了,采摘、除草、裝箱工作也隨之增加,為村里的留守婦女和貧困戶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
“自從有了溫室蔬菜大棚種植項目,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賺錢,上個月俺兩口領了4000多塊錢。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村民掙錢的門路越來越多,這日子越過越好!”60多歲的村民馬春河高興地說。
此外,該鄉緊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堅持調整產業結構,還大力發展辣椒產業,計劃打造一個規模6000畝的以艷紅小辣椒和線椒為主的辣椒種植基地,并在基地內建設溫室蔬菜大棚32座,通過該基地輻射帶動全鄉1200戶貧困戶大力發展小辣椒產業,鞏固脫貧成效。同時,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鼓勵農戶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辣椒收購合同、優先務工合同,以每斤不低于市場價收購貧困戶所產辣椒,并優先聘用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
該鄉鎮干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貧困戶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土地流轉金為800元,貧困人口到合作社采摘辣椒以0.5元每斤計算,一人在一個采摘季節平均可收入4000元。通過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引導群眾積極發展商品蔬菜產業,最終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王平 劉夢珂 通訊員 王玉華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