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天空下,即將成熟的稻子在微風下掀起一層層稻浪,放眼望去是一片即將迎來豐收的田園風光……在廣州市白云區人和鎮鎮湖村,流溪河綠道旁近300畝早稻臨近成熟。每到周末,這個新晉的旅游打卡地,都能吸引上千人前來觀光。
三年來,日益增加的游客量讓鎮湖村看到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潛力,集農耕文化體驗、華僑文化小鎮和美食鄉村文化于一體的流溪灣鄉村旅游綜合體規劃也于近日出爐。
鄉村游潛力迸發
300畝水稻田成打卡勝地
沿流溪河綠道,人和鎮鎮湖村共有近2000畝連片農田,自古以來都是鎮湖村民賴以生存的“糧倉”。“小時候這里都是種水稻,是整個村一年口糧的所在地,我們小時候還要下田插秧,收割水稻。”村民阿蘭回憶,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后,村民逐漸洗腳上田,這片農田都出租給外地人成為菜地。“以前那種可以聞稻香,聽蛙叫的場景慢慢看不到了。”
“自從土地開始分塊出租后,不僅田間出現了很多窩棚,而且土地也被過度使用。”鎮湖村村委會副主任楊岳鎏介紹,2018年,政府投入了2000多萬,對這片農田進行了土壤改良,并引進了專業的農業公司,將其中近300畝地重新種上了有機水稻,通過種植水稻改良土壤。
沒想到的是,由于該地塊就在流溪河綠道旁,加上緊鄰機場高速出口,三年來,該農田從一塊普通農田變成網紅景點。每天都有專人來這里拍照,甚至有婚紗影樓已經將這里作為取景點。“雖然沒有任何的旅游服務設施,但節假日每天都有上千人過來拍照,最近早稻快要成熟了人更多,特別是傍晚時分。”楊岳鎏說。
這片農田被兩條機耕道分成了三塊,一眼望過去似乎望不到頭。由于水稻即將成熟,現在整片稻田呈現出綠中帶黃的顏色。中午時分,藍天白云配上稻田,拍照片非常美,不少攝影愛好者專程過來拍照。
稻田帶來的高人氣,超出了鎮湖村村委會的預期,也讓他們看到現代都市農業的潛力,開發鄉村旅游已經被提上日程表。
穿越百年滄桑
重新挖掘蚌湖舊墟華僑文化
除了擁有流溪河畔的連片農田這個天然優勢,鎮湖村還擁有蚌湖舊墟這個人文優勢。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原蚌湖地區的碼頭設于此地,自然形成了一個經濟文化中心,至今已有過百年的歷史。
“以前,流溪河上的橋很少,如果我們要去市區走水路是最方便的,這里就是唯一的碼頭。”村里的老人回憶,加上鎮湖村華僑多,很多華僑在國外賺錢后,都選擇在碼頭附近建房子,所以就形成了蚌湖墟,是當時蚌湖地區最富裕的地區。偌大的蚌湖墟中,有劇院、銀行、道觀,醫院、學校等,可以滿足當時的人們在這里所有的生活需求。
經歷百年滄桑,原本車水馬龍的碼頭早已不復存在,蚌湖墟中混合了西洋風和嶺南風的建筑也逐漸閑置,甚至變成廢墟,鮮有人居住。
如今,其中大部分建筑還可以看出當時的模樣,各街巷也基本完整保留,目前蚌湖舊墟已經成為廣州市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在蚌湖舊墟保留的建筑群規模還是很大,它見證了蚌湖地區的變遷,而這些建筑也是我們蚌湖地區華僑文化的體現。”楊岳鎏介紹,將蚌湖舊墟開發利用,讓它重新煥發生機是村里一直以來的期盼。除了舊墟,附近的著義小學、72中鐘樓等,都集中展示了人和鎮的百年華僑文化。
農耕+文旅產業
提供多樣游客體驗
當前,鎮湖村已經確定了要打造流溪灣鄉村旅游綜合體發展道路,以農耕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的方式,打造白云區又一個鄉村游名片。
“初步的發展方案已經出臺,具體還在進一步完善。”楊岳鎏介紹,農耕文化方面,前期將規劃上千畝農田,在現有稻田的基礎上再升級。計劃開發五大種植區域,包括水稻、花卉、蔬菜、綠植種植等,開發集農業觀光、田園度假、農耕文化、農產品會展商務、農業科普旅游等于一體的農業公園等,滿足游客觀賞、采摘、攝影等不同需求。“我們已經在籌劃美化稻田周邊的環境,水稻田中間的機耕路我們將打造成花路,讓游客有更多的體驗。”
離稻田區域不遠的蚌湖舊墟也將打造成占地約100畝左右的華僑文化小鎮,重點打造華僑博物館、鄉村民宿、美食街、文創街、蚌湖墟、華僑文化小鎮戲院、玉虛宮、華僑文化廣場等。“華僑文化小鎮主要發展文旅產業,集中展示人和鎮幾百年來的華僑文化。”楊岳鎏介紹,目前鎮湖村已經在與相關企業進行合作洽談。
鄉村旅游離不開特色鄉村美食,目前,鎮湖村已經在收集整理蚌湖地區,甚至整個人和地區的傳統美食。“這些傳統美食,我們希望把它們變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楊岳鎏表示,除了美食,當地還有龍舟文化等,都將成為未來該村鄉村游的特色。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