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批“廣西好嘢”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全區累計發布區域公用品牌199個,品牌價值超過1500億元,其中11個品牌上榜首批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多種特色產業發展的質量效益與競爭力持續提升,水果、桑蠶、秋冬菜、優質雞、近江牡蠣、羅漢果、茉莉花(茶)等產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
按照“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后端轉化”要求,廣西持續壯大農業科技支撐力,加快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脫貧攻堅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良種先行助脫貧
“現在我們種優質稻,畝產超過600公斤,比以前種老品種水稻多了50%,家里的糧食完全自給自足,剩下的拿去賣,又增加一筆收入。”說到優質稻,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鎮盤陽村村民黃忠茂贊不絕口。
當地村干告訴記者,通過發展特色優質稻產業,村里水稻畝產量大大提升,群眾收入顯著提高。2019年,盤陽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24%。
農業發展,良種先行。良種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保障,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近年來,廣西種業在優質稻、優質畜禽、優質蠶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優質稻選育成果尤為突出。2019年通過自治區級審定農作物品種共319個,在全國省級品種審定數中排名第一,其中審定的水稻品種中有52.86%達到國家優質米標準。
此外,畜禽育種領先全國。廣西部分畜禽育種企業利用地方優良畜禽遺傳資源,選育了通過國家審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寶1號豬、金陵麻雞、鴻光黑雞、鳳翔烏雞等13個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在全國居前列。
自主創新培育的一批達國內外先進水平的桑蠶新品種也頗為引人注目。比如“朝霞”(7532)被譽為“中國劃時代的蠶品種”;主推的“兩廣二號”“桂蠶2號”等家蠶品種,約占全國總量50%。
致富奔康農機幫
6月29日,在田林縣山地軌道運輸觀摩演示會現場,“人機大賽”展示的數據一目了然。果園軌道運輸機運輸的平均作業效率是人力的15.5倍,軌道兩端僅需配備兩個工作人員,每百米運輸燃油平均成本僅為3.9元/噸,效率、勞動強度、成本均完勝人力。
“我們投入4250萬元,大力實施南方山區優勢特色農業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總規劃面積3萬畝,計劃安裝山地運輸機軌道600條共計12萬米,培訓2000人次以上。”田林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建設完成后預計將帶動核心示范區108戶436人脫貧致富,輻射帶動全縣20個貧困村2316戶9267人。
致富奔康,農機來幫。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
廣西大力推動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加快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北斗導航定位等科學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農機作業和管理服務上的應用,讓信息化智能化帶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實現農業機械化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展。
同時,編制發布農機產品需求與科研導向目錄,引導各地和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還鼓勵國內外科研院所、農機制造企業入桂協同開展基礎前沿、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加快丘陵山區所需的機械設備研發推廣。
科研人才帶富路
全州縣文橋鎮百仁村黨支部書記周能新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也是果樹種植技術員,帶領村民種植李樹70余畝。
“這都是縣里科技特派員開展聯村培訓指導的功勞。”周能新開心地說,今年村里李果大豐收,預計產值可達20萬元。
據介紹,全州縣多次組織廣西大學、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科技特派員進村實地指導,舉辦技術培訓班180多期,培訓新型農民2.06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6.2萬份,給群眾帶來新技術、新品種、新經驗,讓大家盡快脫貧致富。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自2003年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以來,成千上萬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全區鄉村,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為脫貧攻堅作出了卓越貢獻。
以農業科研推廣人才隊伍作為基礎,廣西集聚自治區、市、縣三級科研推廣力量1500多人,組建了2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創新團隊,覆蓋26個主要優勢特色產業,收獲了一大批農業科技成果。
同時,強化基層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啟動實施鄉鎮農技人員定向培養,提升全區基層站服務效能;大力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對新型農民、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經理人、農村致富帶頭人及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等高素質農民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共建科技合作、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示范樣板,輻射帶動廣大農民對先進農業科技的應用。
成果轉化助增收
6月30日,占地500畝、投資1.23億元的廣西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園(核心區)在扶綏縣開工。它突出漁業種業科技示范、技術創新、輻射帶動、信息交流、技術培訓和科普融合等綜合功能,將成為廣西漁業行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展示平臺。
再好的科技成果,也必須落地轉化才能支持產業提質發展,助力農村脫貧增收。廣西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創建認定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園、點)1.3萬多個,其中自治區級示范區339個;成功爭創了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3個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并將之打造成為試驗示范、成果轉化和推廣的重要平臺、聚集地,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發展。數據顯示,園區內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當地高30%以上,成為脫貧攻堅的“福地”。
作者:記者 陳 靜 來源: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