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是重點。作為重慶主城區唯一的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區,渝北區大力實施10萬畝經果林、10萬畝生態林“雙十萬工程”,出臺《關于大力推進農村“雙十萬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對新建經果林給予8000元/畝補助,做大做強生態農業、綠色經濟。聚焦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組織化、品牌化、信息化、景觀化,以宜機化整地為重點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綠,以此為杠桿撬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8年,實現農業增加值24.53億元、同比增長0.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950元、同比增長8.7%。
一、聚焦規模化,加快規劃布局。規模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科學規劃布局是規模化發展的前提。一是突出重點布局。以渝長高速、渝鄰高速、南北大道、統大路“四路沿線”以及農業結構調整差的村為重點,結合生態、氣候、土壤特點和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完善村規劃編制,科學合理規劃種植品種、規模、區域和建設時序。二是突出整村推進。按照“大基地、小業主”模式,實施“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做到重點鎮村示范,重點區域帶動、重要產業夯基,發展“花椒村”“仙桃村”“柑橘村”等特色產業村16個。三是突出成片成林。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利用封山育林、補栽補植、退耕還林、“四旁”植樹等方式,實現宜林則林、宜果則果、應綠盡綠,切實筑牢生態屏障,新建生態林6.5萬畝。
二、聚焦機械化,開展土地整治。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土地整治是改變傳統農業的根本途徑。一是開展宜機化整治。按照田成方、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采取水平條田、坡式梯田等形式進行宜機化整治,實現農田地塊小變大、彎改直、陡變平、零變整實現互聯互通,預計2019年底完成宜機化整治3.8萬畝。中國國際農機展覽會、南方丘陵山區果茶桑麻生產機械化發展論壇暨農業機械裝備演示展示活動在渝北舉行。大盛鎮青龍村柑橘基地“五改促五化”產業振興模式得到農業農村部充分肯定。二是引導群眾集中聚居。出臺《渝北區盤活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實施方案》《渝北區農房整宗地收益權收儲試點工作方案》,對農房進行收儲。引導鼓勵村民集中居住,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按照示范點15萬元/戶、示范片8萬元/戶(財政補助與群眾自籌按照9:1標準)進行農村舊房整治提升。三是完善配套建設。將土地宜機化整治技術要求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體系,完善田間耕作道、灌溉排水、農田配電等基礎設施,形成道路相通、溝渠相連的互聯互通格局,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逐步實現由粗放式作業向精細化耕作發展。
三、聚焦智能化,狠抓科技賦能。農業科技是現代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一是配備智能化生產設備。廣泛應用全程機械化生產、機械化培肥、機械化土壤深松、智能化灌溉、病蟲害生物防控、設施農業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鼓勵應用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拖拉機等節本增效的智慧化農機裝備,變農業生產“自力”為“智力”。二是建設智慧化基地。引進中冶賽迪公司建成全國首個初級產銷對接平臺,按照“1+8+18”智慧農業總布局,新建成統大路、牛皇片區2個智慧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覆蓋中晚熟柑橘、楊梅等特色產業5000畝。引進年產9000噸雙孢菇智能化生產和年產1.5億株蔬菜苗的智慧化蔬菜工廠項目落地。統景鎮成功創建全國首批互聯網特色小鎮,被評為“全國數字農業示范先進區縣”。三是引進高技術人才。成立農業科技專家顧問團,組建趙春江、榮廷昭院士及其專家團隊,在農業園區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引進楊大可等6名鄉村振興報告團成員落戶烏牛村,合作經營農地達3000余畝,讓報告團變成了實踐團。
四、聚焦組織化,培育多元主體。組織化是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一是培育農民互助股份合作社。建立農民互助股份合作社,圍繞生產、供銷、資金服務,盤活資源要素,組建勞務輸出、技術服務等專業隊伍,參與“雙十萬工程”的土地整治、植樹、管護等環節建設,支持合作社優先組織實施400萬元以下的項目。優選洛磧沙灣村、大盛青龍村等10個村開展“三社”融合發展試點,動員2004戶群眾和6個合作經濟組織入股1160.2萬元,區財政配套補助1160.2萬元,產生的收益由資金入股戶享受。二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新時代農民在農業機械化、病蟲害防治、水肥一體化操作等農業現代技術參與度和專業化水平,為農業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強化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培育制度體系建設,在全市率先出臺新型職業農民養老醫療保險補貼扶持政策,2019年共兌付養老及醫療保險補貼17.34萬元,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50人。三是培育引進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切實解決農戶種植的“單打獨斗”和“零碎化”經營問題,引進太極集團和金椒鴻集團等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累計培育發展加工型企業32家。
五、聚焦品牌化,做優品種品質。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是選好品種。嚴把品種篩選關、種苗質量關,特別防止出現新引進品種“水土不服”問題。并結合休閑采摘農業發展,不同季節搭配不同品種,做到“四季有鮮果、季季有新品”,以此吸引市民消費。茨竹鎮梨園村(梨子)、統景鎮印盒村(歪嘴李)、大盛鎮天險洞村(蘑菇)、茨竹鎮大面坡村(青椒)、大灣鎮太和村(生態魚)、石船鎮勝天村(桃子)等6個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二是做優品質。深入實施農產品綠色行動,推廣綠色生產管理技術,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36個,建立區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聯動體系,主要農產品監測覆蓋率達100%。三是做響品牌。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提升區域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培育“醉金香葡萄”、“ 塔羅科血橙”、“段二娃梨”等市級名牌農產品50個。
六、聚焦信息化,加強產銷對接。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數據鏈接線。一是推行“訂單化”生產。加強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積極發展委托生產,提前與龍頭企業簽訂銷售協議,按照需求端標準進行栽種管護,不斷擴大訂單采購量。計劃12月份召開“雙十萬工程”賦能大會,邀請電商平臺與鎮街簽訂銷售訂單。二是打通直供采購渠道。大力發展直供配送、門店專賣、農超對接等模式,探索基地直采供銷,推動綠色農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醫院、進社區、進超市“五進”行動。藍莓和歪嘴李成為重慶地區首批進入盒馬鮮生的特色農產品。三是拓寬農村電商銷售通道。加快完善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行動。建立推廣“村村旺”電商平臺,推進渝北名特優農產品銷售線上線下一體化。在渝北空港物流園區建設農副產品檢測及配送中心1個。
七、聚焦景觀化,推進產景融合。景觀化是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價值體現。一是產業與鄉村美學結合。按照“林區即景區”的思路,采用等高線標準起壟,統一行間距、株間隔技術標準栽植,整齊劃一、成行成列,達到既能觀賞又能采果的“雙重”效果。二是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以“八改六化”(改水、改路、改電、改廁、改廚、改院、改圈、改房,凈化、綠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為標準,點上聚焦“三環十景”,線上圍繞“五沿”區域,面上以保潔、植綠、拆棚、排危為重點,突出“坡屋頂、小青瓦、灰屋脊、白瓦頭、三角檐、木門窗、白粉墻、石墻裙”巴渝民居“八大核心要素”建筑風貌,抓點串線拓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成禮朝屋基、聶家院子、勝天大土灣等13個示范點,整治提升農村危舊房1.47萬戶,綠化農民聚居點11個。三是與鄉村旅游結合。以建設“雙十萬工程”為契機,大力推進“三環十景”農旅融合項目建設,“巴渝鄉愁”博物館、大盛白巖櫻花林景區、木耳斗碗寨景區等景點相繼開放,渝北假日經濟、“后備廂經濟”持續升溫。
作者:鄭群 來源:渝北區農業農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