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和上午,是臺灣山蘇大量采摘的最佳時間。“這個時間的山蘇葉片最綠、最鮮、最脆,無論是炒還是涼拌等,都是最佳的。”日前,龍南市渡江鎮蓮塘村山蘇種植基地的經理邱建設說,幾個連片過百畝的蔬菜大棚里,滿眼綠意盎然,農戶們挎著籃子,仔細篩選采摘幼嫩的山蘇。
山蘇,全名臺灣山蘇花,是一種蕨類蔬菜,葉子由中心向四面八方散開,緊密排成鳥巢狀,所以又名鳥巢蕨。“葉色正面翠綠,葉柄短且多肉,你看它像海帶樣細長條形,全長約十七公分,寬大概五公分。別看山蘇的外觀不起眼,卻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鈣、鉀、鐵等,還含有膳食纖維。吃巢里面這截的三分之一,采摘就只能采三分之一,其它就是讓它再生長,每天都要噴水,一年才施兩次的有機肥,沒有噴過農藥的。”邱建設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摘下一段山蘇新葉,沖洗了一下,丟進嘴里干嚼,看似香脆可口,別有一番滋味。他說,由于建了高效大棚,高溫多濕的環境特別適合山蘇生長。
“繁殖很快,每次我們只摘新葉的三分之一,過一星期就又可以再收一次,摘了一茬又一茬,一年四季都可以在這里打工。”基地農戶廖彩會說。山蘇產業是龍南市的一個產業扶貧項目,去年,蓮塘種植了130畝山蘇,今年繼續擴種了500畝,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蓮塘山蘇基地”。為了助力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基地用工優先招用貧困戶,不但實現家門口就業的問題,還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蓮塘村貧困戶廖彩會就是其中一位,她說:“沒想到發展得這么快,政府幫我們流轉土地,我們既有土地收益又有工作,除了固定每日的80元工資,我們采摘的多,工錢就更多。”
“每株每年可采1斤多,連續采收50年都不成問題,而且種下后不必更新,山蘇植株愈老,產量愈高,價值越高。”邱建設說,即使是如此頻繁的采收速度,仍然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目前,蓮塘山蘇基地的農戶們每天都要搶抓有利時機采摘,每天的出貨量300多斤。除了向當地商超和酒店提供外,還外發到粵港澳地區,批發價高達每斤35元,基地每天收入都有萬元以上。
蓮塘山蘇基地的負責人何貴東說:“山蘇種植第二年畝產能達到1000至1200斤,每畝年產值3萬元左右,投入成本僅需3000元,盈利非常可觀,可2人承包管理或者家庭承包種植,對農民增收致富有促進作用,社會經濟效益明顯。”目前基地建有山蘇種苗繁育中心4畝,擁有母苗300株,現有小苗、中苗培育大棚12畝,能滿足100至150畝種植需苗量,后期還將建設高標準山蘇育苗中心5畝,能大量供應農戶種植。
“從寶島臺灣弄回來的,30多歲了。”邱建設說。在母苗大棚基地,他抱著一株心愛的山蘇母苗自豪又開心。這300株母苗引進來,每株都花了1萬多元,雖然價格高,可它們每片葉子背部都長滿了棕色的孢子,能為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種子,是名副其實的“種子庫”。它們隨風飛揚,隨地發芽,長成一株株小苗,精心培育后就可以大量移栽。
據悉,為了發展山蘇特色產業,龍南市成立了專門的“蔬菜辦”,組織了6次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班,提振400多戶農戶發展特色蔬菜信心,還出臺新建大棚設施獎補、基礎設施獎補、土壤改良獎補、供港澳和出口認證蔬菜基地獎補、新獲“三品一標”認證、金融扶持等系列發展政策,努力把山蘇花打造成“致富花”“特色菜”,搬上更多人的餐桌。
來源:贛州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