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要脫貧,產業是關鍵。
近年來,江西省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形成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門路的良好格局,產業扶貧正譜寫一曲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歌。
堅持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有效銜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日前,記者來到安遠縣橙皇果業基地,掛滿了臍橙的橙園在晚霞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迷人。“在這個園子的周圍我們種了杉木做防護林,主要為了預防木虱傳播黃龍病,果樹周圍種上大豆可以起到固氮的作用。”基地的技術總監李道亮正向前來取經的貧困戶介紹預防黃龍病的技術。
鄉村振興,首在產業興旺。近年來,贛州市通過發展臍橙產業,覆蓋帶動2.37萬戶、7.14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臍橙產業已成為全國產業扶貧的“金字招牌”。
在贛州,大棚蔬菜成為繼臍橙之后,又一個產值過百億元的新脫貧產業。2016年至今,短短4年已形成種植面積20多萬畝、產值達105億元的支柱產業,累計帶動7.98萬戶貧困戶增收,戶均增收3000元。
贛州市大力發展臍橙及蔬菜產業,只是江西省產業扶貧的生動范例之一。
近年來,全省各地依托地域特色和農業資源稟賦,培育了贛南臍橙及大棚蔬菜、井岡蜜柚、廣豐馬家柚、宜春油茶、萍鄉肉牛、鄱陽湖水產、九江稻魚、寧都黃雞、廣昌白蓮、分宜苧麻等一批特色鮮明的鄉土產業,這些產業正成為江西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87.8萬戶,帶動貧困人口283.1萬人次。
堅持精準脫貧與生活富裕有效銜接,確保不返貧、能致富
如何實現“扶貧對象精準”,確保“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擺在脫貧攻堅路上的一道難題。近年來,江西省積極探索“扶貧產業精準、扶貧方式精準、扶貧成效精準”的模式,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精準識別、對癥下藥,讓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走上了不返貧、能致富的好路子。
鄱陽縣蓮湖鄉塔李村村民有制作魚干的傳統,卻經常為“賣難”而發愁。改變發生在兩年前,塔李村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扶持下,引進電商銷售平臺,讓魚干的銷售實現了逆轉。貧困戶毛米秀告訴記者,自從政府幫助她家搭建好電商平臺之后,魚干就再也不用愁賣了,去年政府又幫忙注冊了“鄱陽湖水產”商標,她家的小魚干還成了網紅產品。去年,毛米秀僅賣魚干就增收了3萬元。
鄱陽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當地積極探索建立“農副產品+電商+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全縣農產品線上交易額增幅明顯,從2017年的2386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4189萬元,扶貧產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而在長征出發地——于都,該縣有40多萬人常年外出務工,其中30萬人在沿海地區從事服裝生產。為此,于都通過精準招商,成功引進2200家服裝企業,有效解決了當地1萬多名貧困戶就業,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每戶貧困戶增收近4萬元。
近年來,江西省按照“村有扶貧產業、戶有增收渠道、人有一技之長”的精準扶貧發展思路,通過整合村集體資產、資源,與企業、合作社結對子等手段,不少貧困村的扶貧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同時也確保了貧困戶不僅能脫貧,而且能增收。全省有3058個“十三五”貧困村通過精準脫貧,使村集體年經營收入邁上5萬元大關,其中,10萬元以上的有1373個;73.3萬戶貧困戶實現產業增收,戶均年增收3100多元。
堅持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位于余干縣大塘鄉的大明湖萬畝花海,紅的玫瑰、白的海棠、粉的杜鵑迎風綻放,徜徉在芬芳馥郁的花海里,令人心曠神怡。
據項目負責人谷啟浩介紹,大明湖萬畝花海項目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地助力了脫貧攻堅,目前帶動周邊250余戶貧困戶發展苗木種植等產業,吸收了55名貧困人員就業。
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路子,使企業越做越強的還有江西旗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原來單純賣筍干,每公斤筍片僅售3.6元。經過精深加工,把筍做成筍粉等膳食功能食品后,身價翻了10倍,現在每公斤可以賣到36元。”旗嶺食品公司負責人林大椿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旗嶺食品公司位于“中國十大竹子之鄉”的崇義縣。6年前,作為公司創始人的林大椿,在經營上大膽創新,通過提升企業科技含量,擴大規模,企業年產值實現從數百萬元到億元的跨越。
林大椿說,他在鄉下收購竹筍時發現,很多農戶起早摸黑到偏遠的地方去挖筍,不僅辛苦且收入也低。為了改變林農效益差的窘境,林大椿推出了“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進竹筍資源,召集有條件的農戶、貧困戶參與竹筍基地建設,然后將竹筍進行深加工,最后統一品牌、統一包裝上市銷售,價格比原來賣初級產品翻了10倍。通過發展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旗嶺食品公司帶動當地600余戶農戶、50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產業扶起來,銷售旺起來,扶貧效益好起來。近年來,江西省通過抓龍頭促帶動,通過農產品加工、儲藏、包裝、運輸、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相關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型經營主體,激發各類主體參與產業扶貧的內生動力,全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3.7萬個,其中龍頭企業240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24萬個、家庭農場1812家、致富帶頭人2.04萬名。
作者:鐘金平 來源: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