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記者走進賓川縣鄉村,感受到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近年來,全縣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賓川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薛茂祿介紹,“全縣以優化農業產能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快農業產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長,今年1至8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 7537 元,同比增加9.6%。”
荒山坡上掛致富果
“明年3月至5月,沃柑采摘時一個可賣3元至5元。”在賓川縣力角鎮小河底,云福公司董事長曾靖宇指著樹上像乒乓球一樣大的沃柑介紹,沃柑的果和花“兩代同堂”,每年春天一邊掛果一邊開著下一代的花,因為從掛果到采摘在樹上長達14個月時間,享受到充足的陽光所以果實特別甜,市場售價也特別好。
滿目青翠的小河底,過去是一片荒山坡。當地村民靠天種地,主要種植包谷,一畝地毛收入不到1000元。曾靖宇自豪地說:“我們正在打造萬畝柑橘示范園,嚴格實行‘建園標準化、種植規范化、肥水一體化、管理科學化’,株行距2米乘2.5米,每畝種133株,一畝地毛收入可達4萬元。”
3年前,云福公司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培植果園,目前已經投資1.65億元,流轉土地1.2萬畝、種植柑橘6000畝,主打優質柑橘品種沃柑,輔以椪柑、紅美人等品種,明年第一次掛果,已規劃完成“綠色認證、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及溯源”前期工作。曾靖宇介紹:“園區要將柑橘種植、包裝、銷售及旅游觀光深度結合起來,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配套建設柑橘文化博物館、水果采摘體驗區、山地運動及健身等現代農業觀光設施,挖掘和弘揚賓川百年柑橘文化,示范引領全縣加快恢復發展10萬畝柑橘產業。”
“水引到哪里,水果就種到哪里。”賓川縣農業農村局園藝站技術員姚寶芳介紹,全縣農田水利化程度達81%,截至今年9月,全縣種植以葡萄、柑橘、石榴為主的優質水果30.1萬畝,掛果面積達25.61萬畝,產量55.16萬噸,產值達43.16億元。
走出深山創幸福
金牛鎮彩鳳村委會的大坪地,兩年前建起一個95戶349人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尼薩,在傈僳語中意為“幸福”。走在村里,水泥路面平坦干凈,統一規劃的房屋整齊有序,周邊一派綠色田園風光。
“當年縣長去到鐘英鄉趙卡拉村委會字左拉村,動員大家從泥石流地區易地搬遷,我帶頭領著13戶43人搬了出來,如今大家的生產、生活和娃娃讀書都比過去方便了。”村支部書記李新華風趣地說,“過去給老母親一兩百元錢,在山里兩個月也花不出去,現在給她五六百元錢,在村里一星期就花掉了,她今年87歲,活得很開心。我們在山里沒有打工機會,過去每天收入不到20元,現在最少也有80元。”
“剛來的時候,好多青壯年都聚在廣場上閑,如今天一亮就出門打工了。”彩鳳村黨總支書記董必相介紹,尼薩村民小組的村民以傈僳族和彝族為主,來自金沙江沿岸、漁泡江沿岸集貧困、高寒、民族為一體的深度貧困村。如今人均耕地1畝,主要種植沃柑和軟籽石榴;同時參與光伏發電扶貧,每年戶均收入3000元;家家戶戶都有人外出打工,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580元。
“尼薩村是全縣脫貧攻堅中的一個典型。”賓川縣扶貧辦副主任邢新玥介紹,賓川縣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總體目標,強化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在2018年9月30日成為全省第一批脫貧摘帽的15個縣之一。今年以來,強化補短板、防止返貧致貧、持續推進脫貧成果鞏固等各項工作正穩步推進。
村民齊心奔小康
沿著水泥路走上一個小坡,大營鎮大營村委會上苴村讓人眼前一亮:地勢平坦了,周邊種樹的大池塘邊,有十幾個婦女在練習唱歌跳舞;村民活動中心前的小廣場上,年長的村民圍坐在一張張石桌前聊天;遠處的幢幢高樓,時尚而漂亮。
“過去,上苴村最好的房子就是一幢瓦房,其余全部是茅草房。”大營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趙陽介紹,村里的路最早是土路,后來變成彈石路,如今是水泥路。全村共103戶379人,目前種植葡萄280畝、玉米151畝,蔥、蒜、脆筍等215余畝,養殖業主要以豬、牛、羊為主,農民人均純收入13683元。他高興地說:“全村鄉風文明,群眾工作最好做,只要在廣播里通知開會,大家很快就到齊了。村集體自籌了9萬元錢,要讓‘蓮花塘’變得更清秀。”
“我家兒子前久在網上賣軟籽石榴,6個售價128元。”賓川縣齊億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朝權說,合作社取名“齊億”就是要帶領村民齊心協力賺大錢、過上好日子。他指著路邊的一棵香葉樹說:“這棵樹原來在草叢中,有老板開價2萬元想買,村民不愿賣,而把它移種到來路邊美化環境。上苴村是賓川縣‘垃圾分類示范村’,也是‘大理州美麗鄉村示范村’,小康之路會越走越寬廣。”
作者:莊俊華 來源: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