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晚熟柑橘,帶動村民脫貧增收,是巫山縣依托三峽庫區自然優勢開啟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巫山依托三峽庫區特有的立體氣候,大力發展柑橘、脆李等小水果,截至目前,巫山小水果產業體系效益凸顯,帶動了1.4萬余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摸清民意
說服村民種下果苗
在脫貧攻堅開展初期,巫山縣便制定了“在海拔300米以下沿江地帶種植以紐荷爾為主的中熟柑橘;在海拔300—500米的中低山地帶種植以默科特為主的晚熟柑橘,在海拔500—800米的中高山地帶種植巫山魚清脆李”的發展思路。
地處巫山北麓的福田鎮曾是當地有名的產煤重鎮,熊禹坤就曾在礦廠務工。2016年,福田鎮尋求綠色轉型,隨著礦廠的關閉,熊禹坤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加之他兩個小孩正在讀書,熊禹坤一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
在福田鎮,像熊禹坤這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根據縣政府擬定的發展思路,福田鎮地處中低山,是發展晚熟柑橘的重點鄉鎮。福田鎮副鎮長吳名波坦言:當鎮干部興致勃勃上門宣傳產業時,村民們卻不買賬,好幾次吃了閉門羹。
摸清民意后,鎮里重新厘清思路,制定了新的柑橘產業發展方案:他們從湖北引入農業公司,動員村民將土地流轉給公司栽種柑橘,村民可在公司務工,實現“二次就業”。熊禹坤所在的天宮村是柑橘種植試點村。2016年初,他將自家3畝土地流轉給農業公司,又在果園務工,這年底,算上流轉費和務工工資,他一共掙了3萬余元,實現當年脫貧。以天宮村為試點,截至目前,福田鎮共在轄區范圍內發展晚熟柑橘1.7萬余畝,惠及貧困戶1000余戶。
“在推動產業扶貧之初,為調動村民積極性,我們采取了包括選育良種、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利益鏈接機制等在內的一系列舉措。”該縣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對農田水利、村級交通進行了提檔升級,新建高標準農田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萬畝,產業基地基本實現作業便道全覆蓋;此外,通過利用扶貧資金,他們向貧困戶免費發放種苗,有力保障產業規模的擴大;同時還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形成了農戶“聯戶經營”“村民入股”“基地帶動”等多種模式并存的發展態勢。
科學管護
小水果成“搖錢樹”
果苗種下去,如何管起來?巫山的做法是,加大在農業科技管護方面的投入,以科技興農壯大脫貧產業。為此,他們與市農科院、西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專家團隊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著力解決了品種改良、種植布局、修枝剪型、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問題。
隆冬時節,被當地人稱為“生態寶貝”的巫山脆李已進入冬管期。在巫峽鎮柳樹村,今年夏季,村民譚昌明種植的8畝脆李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3000斤。“僅靠銷售脆李,我今年就掙了10萬余元。”譚昌明掰著手指算賬,笑得合不攏嘴。
譚昌明曾是村里的貧困戶。2015年,扶貧干部到貧困戶家中走訪,宣傳產業扶持政策,譚昌明聽完后干勁十足,不僅將自家3畝土地全部種上脆李苗,還將屋后的荒山開墾成果園。
可現實卻給他潑了盆冷水。2016年,他種植的脆李只有小部分掛果,果品差強人意,根本賣不起價。扶貧干部到家中走訪,幫他找原因。原來,譚昌明認為脆李易種,平日參加農技培訓時不認真學習,回家后就按照自己的“土方法”栽種脆李,果樹營養跟不上,自然不結果。找準原因后,鎮里立刻找來農技專家對他進行“一對一”指導,從打枝疏果到澆水施肥,一個也不落下。去年,譚昌明種植的脆李終于大面積掛果,他也成功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譚昌明的成功脫貧與縣政府倡導的科技管護分不開。近年來,通過引進高層次技術人才、開展農技培訓計劃,巫山縣逐步構建起縣級專業團隊、鄉(鎮)級技術組織、村級技術骨干的三級管護人才體系。今年以來,巫山縣依托三級管護人才體系,共培訓種植戶1.2萬人次,幫助受援對象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壯大品牌
小水果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目前,巫山發展柑橘15萬畝,種植脆李23.5萬畝。如何拓寬銷售渠道,讓巫山水果賣得更遠,賣得更好?
“我們首先從品牌建設入手,打造了‘中華名果’‘脆李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叫響了巫山脆李在全國水果中的名氣,又成功將‘巫山戀橙’打造成為三峽庫區鮮食柑橘品牌,在全縣形成從頭年11月至次年5月都有優質鮮食柑橘上市的產品格局。”巫山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7月,巫山脆李品牌形象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巫山脆李首次面向全球發布全新品牌視覺形象和品牌口號——“巫山脆李 李行天下”,標志著巫山脆李從走向全國到邁向世界。新一代巫山脆李品牌形象以綠色為主色調,用漫畫的筆觸描繪了孩童采摘脆李的場景,勾起人們對兒時味道的懷念。會上,巫山脆李還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授予“中國氣候好產品”認證標志。
得益于脆李品牌的不斷壯大,今年在巫山縣曲尺鄉,首次嘗試網絡銷售的種植戶彭斌嘗到了甜頭:過去,依靠經銷商上門收購,每斤脆李的收購價最多在4元左右。今年,借助“巫山脆李”這一品牌,他種植的脆李最高賣到了10元一斤。
同為曲尺鄉村民的柑橘種植戶張發學,早在4年前就開始試水電商。今年,他首次給自己種植的中熟柑橘貼上“巫山戀橙”這一商標后,明顯感到網友的青睞度顯著提升。“眼下,柑橘正陸續上市,每天都有十幾位顧客通過微信向我訂購。借助電商物流,我種植的中熟柑橘遠銷到上海、北京,還吸引不少香港客人下單訂購。”張發學一邊將剛采摘的柑橘打包裝車,一邊高興地說。
該縣還以創建全國電子商務示范縣為契機,不斷完善電商及物流平臺,推動脆李從集散交易向電商銷售拓展。以巫山脆李為例,在今年夏季的采收季中,他們就與順豐速運、京東商城、中國郵政等多家物流公司合作建成脆李專業銷售體系,開通了35條冷運干線,使巫山脆李從田間采摘到空運至全國各地最多只需要48小時。借助“巫山脆李”“巫山戀橙”等爆款電商產品,截至今年10月底,該縣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26億元,同比增長21.5%。“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在‘賣’上下功夫,通過強化品牌建設、完善物流商貿配套、培育電商帶頭人等方式,進一步提高特色果業的商品化處理水平,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該負責人表示。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