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土壤是承載著人類生存和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寶貴的農業資源、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然而,人多地少的國情,使我國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導致耕地質量堪憂。2018年,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實施11個污染防治攻堅專項行動,全面加強上海生態環境保護。其中,“綠農行動”聚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打造現代綠色農業體系。
為進一步推進上海農業綠色發展,為農業朝著“資源更節約、環境更友好、土壤更健康、食品更安全”方向持續發展助力,生物炭土壤改良技術暨上海農業綠色發展研討會今日在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舉行。本次會議重點聚焦生物炭土壤改良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上海土壤改良技術成果轉化與生物炭改良材料的產業化發展。
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葉軍平出席會議并在講話中表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上海將緊緊圍繞“三園”工程建設,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穩定為基本路徑,牢固樹立集約節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到農業發展全過程;二是堅持以綠色供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基本任務,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構建綠色農產品產業鏈、價值鏈,提升質量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三是堅持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為基本動力,構建以資源管控、環境監控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綠色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撐體系和科技創新推廣體系。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徐偉林表示,生物炭是當今國內外耕地土壤生物改良技術的研究新熱點,作為一種外源輸入的新型功能性土壤改良材料,生物炭將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生態系統、土壤養分循環,并對土壤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全面改善土壤結構。分享國內外關于耕地保護和土壤生物炭改良技術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進展,提升耕地綜合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在會上作《生物炭土壤改良技術及應用前景》的主題報告時認為,生物炭是來源于秸稈等植物源農林業生物質廢棄物,在缺氧或有限氧氣供應和相對較低溫度下熱解得到的,以返還農田提升耕地質量、實現碳封存為主要應用方向的富碳固體產物。盡管關于生物炭的性質和用途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但是已經有效調節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狀,改善土壤結構,促進作物根系發育等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來自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態所、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時科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等,分別就上海蔬菜產業現狀及綠色發展;開展耕地質量保護,促進農業綠色發展;菜地施用生物炭的固碳減排效果與綠色生產研究;生物炭在農田土壤污染綜合防控中的研究與應用;生物炭土壤改良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等議題,在會上進行了交流和分享。
會議承辦單位——時科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蒲加興介紹,時科生物科技一直致力于農業廢棄物碳化利用和高效環保的炭基產品開發,現已形成生物質炭化、碳肥開發、土壤修復三大核心技術體系,所采用的碳肥開發技術實現了生物炭與微生物、礦物質元素等多重復合,在全國累計推廣應用面積達到200多萬畝。公司主持的“生物炭基肥料制品的研制及產業化應用”獲上海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與會人員一行還赴松江區現代農業觀光五厙示范園,現場觀摩了生物炭土壤改良應用效果。
此次會議由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生態所、上海市土壤肥料學會主辦。市農業農村委蔬菜主管部門,各涉農區農技中心、蔬菜站、土肥站有關負責人;各區農業經營主體代表等出席會議。
記者 張樹良 來源:東方城鄉報